重磅!国家发改委印发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》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
为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》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》等战略部署,共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推动成渝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,促进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,编制本规划。规划期至2025 年,展望到2035 年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。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动高质量发展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防范化解风险为底线,依托重庆、成都为核心,强化双圈互动和对外辐射,完善区域路网布局、提升内联外通水平、持续优化运输结构,加快构建四网融合、枢纽衔接、运营一体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,大力提升服务能力、质量效益和服务品质,打造高效率高水平的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,支撑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,形成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。
(二)基本原则。
双核引领,科学布局。以重庆、成都为核心,强化“双核”间直接联系和对外联通、开放辐射。促进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合理分工、功能互补,打造布局协调、层次清晰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,发挥网络整体效益。
一体融合,高效衔接。加强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设施一体融合、资源共享,强化线路枢纽能力匹配。统筹协调技术标准、系统制式、运营组织、制度体系,推动各层次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信息互联、服务共享,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。
创新驱动,协同发展。加强5G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北斗通信等技术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。创新投资、规划、建设、运营、土地综合开发等体制机制,由“重建轻管”向“建管并重”转变,推进运输市场适度竞争,促进整体协同发展。
绿色集约,安全持续。发挥轨道交通安全可靠、集约高效、绿色低碳和骨干运输优势,推动轨道交通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。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,健全监管体系,强化应急保障能力,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。
二、发展目标
到2025 年,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,形成功能清晰、布局合理的设施“一张网”,点线协调、衔接高效的枢纽“零换乘”,客货并重、联程联运的运输“一体化”。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 万公里以上,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 公里以上、覆盖全部20 万以上人口城市,形成重庆、成都都市圈1 小时通勤圈,实现重庆、成都“双核”间1 小时通达,双核”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、主要节点城市1.5 小时通达,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 小时通达。大宗货物年运量150 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、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力争接入比例达到85%,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。轨道交通承担客运量、货运量占比大幅提升,有力支撑沿江货运通道、中欧班列、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。
到2035 年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,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高度融合、枢纽无缝衔接、运营智能高效,运输组织水平、科技和体制创新能力位于国内前列,轨道交通全面发挥客运和货运骨干作用,支撑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。
三、四网融合
以重庆、成都“双核”为中心,成渝主轴为骨架,统筹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和衔接,加快补齐城际和市域(郊)铁路短板,发挥不同轨道交通特点和优势,适应多种运输需求,构建层次清晰、功能明确、布局合理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。按照“网络有机衔接、功能服务兼容、时序远近适宜”的原则,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“四网融合”。
(一)打造内联外通的干线铁路网。
以强化对外联通为重点,坚持高速普速并举、客运货运并重、新建改建结合,统筹经济性与战略性,科学规划建设干线铁路网络,充分发挥铁路骨干作用,强化成渝双城直接联系,快速联通周边城市群,逐步形成进出川渝四向大通道,支撑成渝地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。
客运通道。强化成渝双城间直联直通,建设成渝中线高铁,打造成渝间直达客流主通道。依托京昆、包(银)海、兰(西)广、沿江、厦渝等高速铁路主通道,加快高速、普速干线铁路建设,形成四向拓展的干线铁路网,支撑成渝地区快速联通其他重要城市群。东向依托既有成渝高铁、沪汉蓉铁路等,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成都至达州至万州段和重庆至万州段、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、重庆至黔江高铁,规划建设沿江高铁涪陵至宜昌段,规划研究黔江至吉首高铁,快速联通长江中游、长三角城市群,融入长江经济带;南向依托既有成贵高铁、渝贵铁路,加快建设成都至自贡、重庆至昆明高铁,适时规划建设重庆至贵阳高铁,快速联通粤港澳大湾区、北部湾、滇中、黔中城市群;西向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,打通入藏战略通道,快速联通西藏、沟通南亚;北向依托既有西成高铁、宝成铁路、兰渝铁路、襄渝铁路,加快建设西宁至成都铁路,规划建设重庆至西安高铁重庆至安康段,快速联通京津冀、关中平原、兰西城市群。
货运通道。填补路网空白,适当补强能力紧张路段,打造大容量、高效率的沿江货运通道,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普速铁路通道运能,完善货运铁路设施布局。东向结合沿江高铁规划建设,恢复提高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,增强东向货运能力,服务沿江货运需求。南向加快建设叙永至毕节铁路、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,规划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、珙县至叙永铁路、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等补短板项目,推动渝贵铁路适时恢复货运功能,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需求;加快建设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,规划研究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,服务面向云南、辐射东南亚的货运需求。西向推动形成以川藏铁路为主的货运通道,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,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,服务西藏、南亚货运需求。北向依托既有兰渝铁路、宝成铁路、襄渝铁路,规划建设达州至万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、京津冀和陕西、山西、蒙西等“三西”方向货运需求。
(二)完善快速便利的城际铁路网。
以成渝主轴为骨架,重庆、成都“双核”辐射为主体,节点城市连接线为补充,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开行城际列车,适当新建客流有需求、财力有保障的城际铁路,完善成渝地区城际铁路网,实现“双核”直连直通、城市群节点互联互通。
成渝主轴。依托成渝北线、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,利用既有沪汉蓉铁路成遂渝段、成渝高铁,以及规划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等干线铁路开行城际列车,加强重庆、成都“双核”之间快速联系,支持重庆向西、成都向东拓展,推动“双核”功能沿轴带疏解,夯实成渝主轴发展基础。
双核辐射。以重庆中心城区、成都为核心,依托四向拓展干线铁路网络,构建“双核”与区域中心城市、主要节点城市之间的城际运输网。强化“双核”辐射带动,利用成贵、渝万高铁等干线铁路开行城际列车,建成自贡至宜宾铁路,规划建设成都外环铁路简州至空港段、资阳西至眉山北段、寿安至彭州段及彭州至德阳北段(部分兼具联络线功能)、重庆至遂宁铁路。
(三)构建便捷通勤的市域(郊)铁路网。
以服务便捷通勤为重点,围绕支撑重庆、成都都市圈,优先利用既有铁路资源,通过优化运输组织、补强既有铁路、改扩建局部线路、改造站房站台、增建复线支线及联络线、增设车站等方式公交化开行市域(郊)列车,有序新建市域(郊)铁路,有机衔接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,打造1 小时都市交通圈、通勤圈。
重庆都市圈。优先利用既有成渝、渝贵铁路等富余能力开行市域(郊)列车,加快建设重庆中心城区至合川、重庆跳蹬至江津、璧山至铜梁市域(郊)铁路,规划建设重庆中心城区至永川、重庆中心城区至南川、重庆中心城区至綦江(万盛)、璧山至大足等重庆都市圈市域(郊)铁路,推动重庆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,率先实现重庆与璧山、江津、长寿、南川同城化。
成都都市圈。优先利用西成高铁、成贵高铁等富余能力,以及对成都枢纽环线进行适应性改造开行市域(郊)列车,加快建设成都至资阳市域(郊)铁路,规划建设成都至德阳、成都至眉山、龙泉至天府机场,改造宝成铁路并规划建设青白江至金堂等成都都市圈市域(郊)铁路,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。
(四)完善“双核”城市轨道交通网。
结合区域和城市功能定位,科学编制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,统筹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规划建设。以提高有效供给为重点,统筹城市开发、建设条件及财力支撑,因城施策有序推进项目建设,缓解重庆、成都等城市交通拥堵状况,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。完善重庆、成都等超大、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,同步推进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设施更新改造,统筹做好城市轨道网与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及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预留和衔接,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,提升设施资源整体利用效率。
四、枢纽衔接
(一)完善客运枢纽体系。
强化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,加强铁路等枢纽站场选址管理,减少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分割干扰,做好大运量客运枢纽安全管理。完善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系统枢纽功能及规划布局,规划建设九龙坡站至重庆东站直通线等枢纽疏解线或联络线,缓解枢纽能力紧张,促进主要客站便捷连通,推动轨道交通枢纽与机场、公路客站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枢纽规划建设、运营服务衔接协调,构建层次清晰、结构合理、分工互补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。
Ⅰ型客运枢纽。依托重庆、成都两大国际性枢纽城市的铁路主客站,推动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至少“三网”或8 条以上骨干轨道交通线路高效衔接。打造重庆西站、重庆东站、重庆北站、成都站、成都东站等枢纽,优化综合枢纽内部功能布局,鼓励同站台、立体换乘,促进功能布局紧凑、“零距离”换乘。
Ⅱ型客运枢纽。重点依托重庆、成都两大国际性枢纽城市的铁路主、辅客站、枢纽机场站和重要节点车站,紧密衔接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中的“三网”或4 条骨干轨道交通线路。打造重庆站、天府站、成都南站、成都西站、十陵南站、天府机场站、双流机场站、江北机场站、科学城站、简州站等枢纽,优化枢纽内部交通流线,做好轨道接入条件预留,积极推进衔接通道换乘改造为立体换乘,促进与机场等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衔接。
Ⅲ型客运枢纽。依托地级市铁路客站和中心城市铁路中间客站为重点,主要衔接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中的“两网”。打造德阳站、资阳西站、眉山北站、绵阳站、自贡东站、宜宾站、内江北站、泸州站、沙坪坝站、复盛站、江津北站、铜梁站、大足石刻站等枢纽,推动各层次轨道交通多线多点便捷换乘,探索推进旅客接续换乘比重较高的不同轨道交通方式跨线运营,强化枢纽与公交、慢行、停车系统接驳,提高集疏运能力和水平。
(二)提升货运枢纽功能。
1. 统筹货运枢纽布局。完善铁路货运场站布局,加强与国家物流枢纽、国家骨干冷链基地衔接,按照“建立分级体系、用好存量资产、创新发展模式、适度超前布局”的原则,有效适应市场需求,规划布局一批铁路物流基地,提升揽货、堆存、集结、编组及班列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的中转能力,满足大宗货物、集装箱、冷链以及高附加值货物等多样化、个性化运输需求。实施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等枢纽配套工程,打通铁路货运通道和枢纽能力堵点。
一级铁路物流基地。位于重庆、成都等全国性铁路枢纽城市,发挥区域内集装箱集散的主枢纽作用,货物聚集、班列组织、路网中转功能强,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、增值服务和配套服务功能。打造完善重庆团结村、四川城厢等一级铁路物流基地。
二级铁路物流基地。位于重要铁路枢纽城市,发挥区域内集装箱集散的重要枢纽作用,具备较强货物聚集、班列组织或专业物流功能。推动实施重庆鱼嘴、万州新田港、涪陵龙头港、自贡南、绵阳皂角铺、成都空港、广元西、广安高兴、内江新区等二级铁路物流基地。
三级铁路物流基地。一、二级之外的物流基地,发挥区域内集装箱集散的枢纽作用,主要承担一般城市货物集散及城市配送、专业物流功能。推动实施重庆南彭、木耳和成都龙泉驿、金堂、寿安等三级铁路物流基地。
2. 补强集疏运体系。推动疏港铁路、铁路专用线进入港区、物流园区、重点工矿企业,增强铁路货运枢纽多式联运功能,补齐“最后一公里”短板。规划建设万州港新田港区、宜宾港、涪陵港龙头港区、重庆白涛化工园区、大足邮亭铁路物流园、重庆川维化工、秦巴物流园区、达州第二工业园区、绵阳安州区物流产业园、成都天府机场空港南站、成都经开区南区等铁路支线、专用线。
五、运营一体
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强化铁路货运服务,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,构建高水平轨道交通体系,推进各层次轨道交通高效融合、管理协同、绿色发展,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和出行体验。
服务兼容。强化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规划、技术标准、硬件设施等高效衔接,鼓励开行双流制列车,推动有条件线路具备互联互通、贯通运营、跨线运营条件,减少换乘次数,提供便捷化出行服务。推行市场化灵活调价机制,支持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鼓励干线铁路利用富余能力开行城际、市域(郊)公交化列车,通过提速改造、增建复线支线、设备设施补强等,增加停靠班次、增开小交路列车,适应通勤客流需求。新建市域(郊)铁路主要车站具备越行条件,实现高峰期“站站停”与“大站停”相结合的灵活运输组织,提供多样化运输服务。优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、提高普速铁路服务质量,鼓励开行夕发朝至、大站直达等列车,增加配置动车组资源,推动客运提质增效。
信息共享。依托新一代移动互联网,加强5G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北斗通信等技术应用,推进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信息数据共享、服务互联互通、协调联动协作。建立统一信息平台,促进各层次轨道系统信息无缝衔接,推进枢纽与智能交通等融合发展,完善轨道交通线上票务服务功能,全面提升“门到门”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。
联程联运。推动具备条件的轨道交通线路信息互联、票务互认、安检互信、支付互容、管理互通,研究联程运输票价优惠政策、联运旅客行程延误解决方案、退改签和票款清算机制。加强轨道交通与机场衔接,创新空铁联运产品,提升空铁联运服务。推动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二维码互认互扫,推进人脸识别、二维码支付等智能化方式快速进出站。
客货并重。深化西部省区市协作,依托中欧班列、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,发挥重庆物流通道和运营组织中心、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,提高中欧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班列以及渝甬、蓉甬等铁海联运班列开行密度。推行货物列车客车化管理,大力推动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,积极发展铁路快运,推进枢纽自动化场站、智能型仓储等智慧物流设施建设,提高全程运输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。提升铁路货运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,打造铁路货运综合服务平台,优化货运业务流程,实现在线班列、电子运单、电子支付、跟踪查询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促进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标准互通、信息共享,培育多式联运全程经营人,加快发展铁水、公铁联运和“一单制”联运服务。
功能融合。积极推广成都市“全域轨道TOD”模式和重庆沙坪坝高铁站土地综合开发经验,统筹对成渝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和车辆基地综合开发进行分层、分类布局。推动轨道交通对区域城镇空间格局、人口分布、产业布局的支撑引领,鼓励场站建设与物业开发、社区建设的有机融合,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。加强轨道交通沿线及站点土地综合开发,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,加大综合开发用地政策支持力度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一体化开发,研究制定综合开发收益分配机制。
绿色发展。加快货物运输结构调整,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,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积极采用“外集内配”的城市物流公铁联运方式。构建交通枢纽场站分布式“光伏+储能+微电网”的交通能源系统,新建铁路场站、物流基地、仓储设施等按照能设尽设原则增建光伏设施。大中及以上城市新建铁路场站停车场,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较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高10%以上,既有场站停车场车位同比例改造。全面淘汰铁路场站国三及以下作业车辆、国一及以下作业机械,铁路场站新增和更新作业机械和车辆优先采用新能源。强化铁路场站作业机械、铁路机车超标排放监管,消除冒黑烟现象。
六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,完善统筹协调机制。
研究制定土地、价格、运营补亏等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、法规,着力强化高效协同,健全多层次轨道交通一体化协调机制。统筹协调跨地区、跨部门的重大交通项目,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,按年度梳理工作进展,稳步推进落地实施。构建多样化、多渠道运营补贴机制,推动铁路企业可持续发展,共享区域经济增长红利。
(二)创新投资模式,拓宽多元融资渠道。
按照政府主导、市场化运作、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。借鉴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经验,加强铁路车站周边土地综合开发,充分给予配套政策支持,创新综合开发利益分配机制,把“轨道+土地综合开发”模式做成、做大。构建合理的投资回报及退出机制等,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。借鉴京沪高速铁路等成功经验,适时推动铁路公司优良资产上市。加大地方财政投入,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。
(三)坚持稳步推进,严控政府债务风险。
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的原则,稳妥推进规划实施,严格落实地方财政出资,并分年度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计划,具备条件后方可启动项目建设。建立持续稳定的建设资金保障机制,严禁以债务性资金代替财政资金,严格落实融资资金偿还来源,严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或违规变相举债,坚决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
(四)统筹建设运营,推进运管模式改革。
深化铁路行业市场化改革,引入市场竞争,提升发展质量效益。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、运营协调机制,支持铁路企业开展自主运营、通过委托运营、购买运输服务等方式参与运营,推动有条件地区开展城际铁路和市域(郊)铁路综合改革试点。铁路企业与地方政府加强运营统筹,建立公平、合理、透明的票务清分模式,按市场化原则开展票务清算。
(五)建立标准体系,推动四网高效协同。
统筹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、技术装备、运营管理,强化网络整体布局、技术标准统筹和运营调度协调等顶层设计,精简和公开各种社会化服务的收费标准、清算规则,完善建设监管、安检互认、票制联程、运营调度等管理制度,推动各体系标准化建设。
七、环境影响评价及要求
(一)总体评价。
本规划紧密衔接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》等,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,发挥铁路绿色高效比较优势,注重生态保护、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,与各类环境敏感区相协调。轨道交通建设、运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,对区域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、助推碳达峰碳中和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。
(二)生态环境保护措施。
各项目建设运营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,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,紧守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。
生态保护。加强法定敏感目标保护,实施环保选线,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和养护全过程,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地、生态保护红线、重要物种栖息地等环境敏感目标。对于难以绕避的敏感区域,应在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前提下,提出降低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设计和施工方案,做好水土保持或生态恢复工作。
资源节约。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轨道交通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和维护全过程,大力提升轨道交通电气化水平,以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。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与强度,减少土地、资源消耗,坚持土地复垦与项目建设统一规划。大力推广使用节能、节水、环保材料,广泛应用铁路建筑节能、热泵、太阳能热水、绿色照明、光伏发电等节能降碳技术,采用节能低碳机车车辆,扎实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,积极用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,从源头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。
污染治理。采用综合措施严控废气、污水、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排放。结合区域环境功能和水域类别,提出污水处理方案,优先选用低振动机车车辆,采取规划与管理结合,建立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,提出沿线噪声、振动超标敏感点降噪措施。
附件:1.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新建项目表
2.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重点客运枢纽衔接表
3.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主要铁路物流基地布局
4.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示意图
-
深圳5条地铁新线,助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再升级
넶0 2024-11-01 -
开通啦!三号线东延段“开门迎客”
넶0 2024-11-01 -
浙江首个!“低空+轨道物流”空铁联运项目启动
넶0 2024-11-01
-
原地铁集团副总调任广州市副市长
넶4 2024-10-30 -
重磅!郭竹学接任国铁集团董事长!
넶18 2024-10-22 -
乌鲁木齐轨道集团领导班子调整!
넶18 2024-10-18
-
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、12号线可研报告变更批复!
넶57 2024-10-09 -
时速350公里!石雄高铁可研获批!
넶74 2024-09-13 -
批前公示!沈阳将迎来一条地铁新线!
넶62 2024-08-19